國學屬性--國學、經學≠儒學
发布时间:2019/06/04
点击数:
近年來,談國學的人漸多,似乎不談國學不能稱為國人。可是,近些年談國學的人,一談國學就說儒家之學(簡稱儒學),以為除了儒學,就沒有國學;或是認為,只有儒學才是真正的國學。
《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徐灝注箋:"人之柔者曰儒,因以為學人之稱。"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稱學者,如《字彙·人部》:"儒,學者之稱。"以"儒"稱謂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種用法,如《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
也就是說,儒家學說是古代服務於帝王統治的教化學說,並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場而為老百姓服務的學說。因此,如果以儒家來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看作古代專制主義或為古代專制主義服務的思想的代名詞。當然,並非全盤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說,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僅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而且也將儒家文化中積極的因素給否定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更不是當代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旨所在。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國家之學,也是國人之學。古代中國的國家觀念是不斷變化的,但無論怎麼變化,都可以稱之為中國或華夏。也就是說,國學應當是中國或華夏歷朝歷代學術文化之總稱。從歷史來說,國學不能局限於儒家之學,先秦時期百家爭鳴,儒學只是與道、墨、法等諸家相並列之一家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