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藝術專題】鄭金春蝦畫藝術初探(二)
作者:唐鹹正
(資源經濟學家、哲學研習學者、《澳門導報》專家庫顧問)
(續上期: 一 用什麼理論作指導進行探討 其一,“尚象”)
其二,“悅樂” 。這裡,首先要明確:中國舊時的所謂 “樂” ,其內容包含得很廣。不僅所有的藝術門類都包含其中,甚至於連儀仗、田獵、肴饌等都可以涵蓋。總之,凡是使人快樂,使人的感官能夠得到享受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樂”。這樣的 “悅樂” 精神在中國哲學的儒、道、釋(在中國,其禪宗的影響最大)三大主流中,全部洋溢著。雖然因為三家各自側重承擔的社會功能有所不同(儒家重在 “治國”,道家重在“治身”,釋家重在 “治心”。)致使它們的 “悅樂”各有不同:儒家的悅樂導源于好學、行仁和人群的和諧;道家的悅樂,在於逍遙自在、無拘無礙、心靈與大自然的和諧,乃至於由忘我而找到真我;禪宗的悅樂則寄託在明心見性,求得本來面目而達到入世、出世的和諧。由此可見,儘管三家樂想樂為的“和諧”內涵各有不同,但要力求達到的各自的“和諧”,實在是三家悅樂精神的核心。
而且,和諧原本就是音樂用語,有和諧就有悅樂。儒家還提出 “善美統一”論,認為“善”和“美”不僅可以共存,還可以相輔相成。再則,儒家的審美形態是“中和”,其內層是仁,外層是和。一個人能盡仁(善)達到了“踐形”的境界,則其表現於外的一言一行都會體現出和諧之美。
以上所述表明,“悅樂”這個特點大大的豐富了意象理論之“意”(意思,情感)的內涵,還使得審美觀和倫理道德觀統一了起來,進而,導致這個理論在推進社會進步上,其作用能得到更大的發揮,同時也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創新光大。
中國傳統文化正是因為具有“尚象”和“悅樂”這兩大特點,才使得中國成為意象理論的發源地和持續傳承及發揚光大的沃土。
(未完待續。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一 用什麼理論作指導進行探討之 “藝術意象”生成的三階段理論。)
上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