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公道民本:融通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的本體基礎(五)
作者: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文新
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摘要】
天人合一觀是一種由內而外、從人到物的同心圓式整體觀,從邏輯上內蘊著公道民本的社會歷史整體觀,強調了“公”與“民”對於國家社會特別是文化發展的深層根基和價值依據
“公道民本”在中華文化發展史上一脈綿延,成為中華民族理想社會的靈魂而一以貫之,不僅在先秦到隋唐諸子百家中處處可見,更在宋代以降的中華氣學、理學、心學、實學等學派思潮中愈益凸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源中,實踐第一、世界整體性、真理與價值相統一、人民創造歷史及人的自由發展等基本原理,都與中華文化的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求真至善、民為邦本、人皆堯舜等基本精神相契相通。如此,“公道民本”作為一種凸顯人民性的社會歷史價值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相遇、結合之後通過複雜的交會而實現融合、貫通及至新生的本體基礎,成為中華文明新形態和馬克思主義新形態的本體基礎。
(續上期)
二、公道民本的中華文化資源和理論表現
中華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寶庫,蘊藏著豐富的公道民本的思想元素。在先秦以至隋唐諸子百家思想中,“公道民本”雖然大多停留在觀念層面,但可謂一脈傳承、從未中斷,實際成為中華民族理想社會的典型特徵或精神靈魂而一以貫之,並在宋代以降諸家合流的中華氣學、中華理學、中華心學、中華實學等學派思潮中愈益鮮明地體現出來,這裡僅簡要梳理一些我們認為較為典型的論斷,以彰顯這一觀點的思想文化基礎,同時也是其理論表現。
(一)中華氣學中的“公道民本”體現①
中華氣學是中國哲學、中華文化的基礎性理論學說,以“氣”範疇為基礎,統領其全部理論,形成一個“氣一元論”的整體性世界觀,不僅是天人合一的物質基礎,也是公道民本的形成依據。
比如,張載立足“太虛即氣”的本體論,把德性修養論與天地認識論有機結合起來,深刻表明一種人的意識或精神世界的澄明與外部氣本體世界的同構性,修養“內聖”即認知世界,修養程度越高,便越能把握世界;而在德性中,雖有後天“氣質之性”的差異、多樣與豐富性,但決定德性修養境界的則是代表落實天地之德的“天地之性”;“天地之性”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德性表現。
在此基礎上自然會呈現“民胞物與”的社會歷史整體觀,這意味著天下民眾都是我的同胞,天下萬物都是我的朋友。顯然,這不僅是一種天人合一意義上的“公”,而且是社會歷史意義上的“公”,是為蘊含民本在內的“大我”之“大公”,就像他所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正蒙•乾稱》)於是才有他所發出的士大夫的人生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一種極為深刻的具有時空整體性的社會歷史價值觀,“公道民本”的意境赫然呈現。
(未完待續 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二、公道民本的中華文化資源和理論表現 (一)中華氣學中的“公道民本”體現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