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趙太國:文化長征的詩意詮釋(三)
作者丨趙太國
來源丨昆侖策研究院(昆侖策網)
前言:
古之杞人常懷憂天之思,今之湘人多有驚人之舉。展開中國文化長征發起人和領軍人物羅範懿的長篇紀實長詩《文化長征》,一吟二讀三悟,我有一種被驚到、被震撼、被感動、被折服的強烈感覺。
開卷與掩卷之時,滿紙都是韶山朝陽的金輝、延安窖洞的燈光、萬水千山的足跡、戰旗漫捲西風的景象;滿耳都是三根鐵拐杖講長征英雄故事、摩崖石刻紅色標語的聲音;滿目都是紅飄帶上80座紅軍長征故事碑的金光閃爍、二十年文化長征的累累碩果、氣勢磅礴的文化長征詩篇。
(續上期)
《文化長征》第三章《研磨》,是詩人羅范懿現場寫作的代表性華章。2013年至2016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羅範懿再次牽頭,組織李綠森、陳贊文、盧成錫、朱步成、張家祥等人發起並踐行了在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立80座長征故事碑的驚人壯舉。
這80座紀念碑是由海內外華人自願捐款認立的。它立的是紅軍頂天立地的長征精神,立的是紅軍充滿理想和獻身精神的崇高信仰,立的是紅軍用意志和勇氣譜寫的人類史詩。
他們把長征第一碑立在了紅軍統帥毛澤東故鄉韶山,使其成為了80座紅軍長征紀念碑的畫龍點睛之筆。於是,長征路上,從韶山、瑞金、於都,湘江渡口、遵義、赤水、大渡河、雪山、草地、臘子口、吳起,便有了“韶山紅軍統帥碑”“毛主席劍河送衣碑”“朱總司令嘗百草碑”“半床紅軍被碑”“延安富縣直羅鎮碑”等80座紅軍長征故事碑,這些石碑上的紅軍長征故事,或千曲百折,或馬啼聲碎;或感人肺腑,或催人淚下;或激勵人心,或山重水複,或悲壯慘烈;或等閒萬難,或勇闖天險,無不驚心動魄,感人至深。
長征歷史專家石仲泉撰文稱讚這個重大紅色文化事件為“長征路上的‘石碑長征’”。在湘江血戰遺址立碑地,廣西灌陽縣一個叫酒海井的地方,當年曾有100多名誓不投降的紅軍重傷患,被殘暴的國民黨軍隊扔進水深不見底、白晝不見光的溶洞裡活活淹死。詩人滿懷激情這樣寫道:
幾十年百姓心聲,
迴響長空大嶺。
三年不飲井口水,
百姓痛悲井下人。
十載不食湘江魚,
老鄉含淚思紅軍。
桂北這片紅軍長征過半折損地——
劇烈陣痛地
悲壯慘勝地
三軍猛醒地
……
你們長跪桂北問大地:
真理求索如此代價?
三萬紅軍熱血洗征程啊,
才換得湘江戰役慘勝!?
才推出毛澤東遵義城頭重新率軍!
(未完待續)
(注:作者系紅軍後代、軍旅作家、知名詩人,重走過紅軍父母長征路,著有《獨步長征》等)
編 輯 |司瑜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