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趙太國:文化長征的詩意詮釋(二)
作者丨趙太國
來源丨昆侖策研究院(昆侖策網)
前言:
古之杞人常懷憂天之思,今之湘人多有驚人之舉。展開中國文化長征發起人和領軍人物羅範懿的長篇紀實長詩《文化長征》,一吟二讀三悟,我有一種被驚到、被震撼、被感動、被折服的強烈感覺。
開卷與掩卷之時,滿紙都是韶山朝陽的金輝、延安窖洞的燈光、萬水千山的足跡、戰旗漫捲西風的景象;滿耳都是三根鐵拐杖講長征英雄故事、摩崖石刻紅色標語的聲音;滿目都是紅飄帶上80座紅軍長征故事碑的金光閃爍、二十年文化長征的累累碩果、氣勢磅礴的文化長征詩篇。
(續上期)
文化長征昇華為長篇紀實長詩,必須讓文化成為詩的靈魂。廣義上的文化,是人類實踐活動所產生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總和。文化長征是一種有意義、有擔當、有靈魂的長征。它與紅軍長征山水相近、精神相融、步調相諧、靈魂相通。
羅範懿在詩中劃出了紅軍長征與文化長征兩條相互關聯相融的紅色主線,用大寫意的手法,時而寫紅軍長征的艱苦卓越、絕地求生,時而寫文化長征的所見所聞、所做所為;時而寫紅軍統帥毛澤東的用兵如神、雄才大略,時而寫文化長征的憂國情懷、鑄魂育人。隨著閱讀品賞的展開與深入,我們有幸欣賞到詩人高超的抒情能力,充滿想像的奇妙比喻,一行行詩句中所蘊含的初心、擔當與信仰。最讓人過目不忘、回味悠長的是第二章《熔鑄》紅軍爬雪山的一個情節:
你看到了,
那個掏空了棉絮充饑的老班長,
為讓戰友們吃飽飯打勝仗,
您竟獨自偷偷抓身上的棉絮當早餐,
沒想到雪山上空空棉衣不擋寒,
掏棉掏心的老班長啊!
凍死餓死在夾金山。
您那件空空的棉衣裡,
裝滿了信念和犧牲精神。
這是羅范懿當年在夾金山的現場回望,其可貴之處就在於人與心、筆與情、昔與今,都親近了現場,融入了現場,直擊了靈魂。一個詩人,尤其是吟唱長征史詩的詩人,只有人在長征現場,心在長征現場,情在長征現場,才能真正找到寫詩的源頭活水,才能真正產生創作的衝動和靈感,才能真正實現詩意地詮釋長征精神。
(未完待續)
(注:作者系紅軍後代、軍旅作家、知名詩人,重走過紅軍父母長征路,著有《獨步長征》等)
編 輯 |司瑜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