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 李琳之:百年大論戰——中國歷史到底該咋分期?(五)

发布时间:2024/01/05 点击数:

作者丨李琳之

來源丨昆侖策研究院(昆侖策網)

轉編丨琳之說史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等十餘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西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西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周初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續上期)

另一派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根蟠為代表,認為不能僅從“封建”是“封邦建國”這個狹義的角度去理解,更應該從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形態演進階段理論這一廣義角度去理解,亦即封建制度是指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實行專制統治的社會制度。總之,“五階段論”不能動搖,因為“社會經濟形態學說是唯物史觀的基石,抽掉這塊基石,唯物史觀就要倒塌。五種生產方式依次演進的理論是社會經濟形態學說在人類歷史研究中的具體運用,雖然兩者並不完全等同,但確實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逐一抹殺,社會經濟形態學說和唯物史觀也就基本上被否定掉了。”(李根蟠:《略談馬列主義的封建觀和社會形態觀》,《史學月刊》2008年第3期。)


李根蟠等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有不少學者認為,既然秦至清不是封建社會,那把中國近代社會定義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也是不合適的。


另外,把辛亥革命定性為資產階級革命也是有問題的。原因有二,一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不是資產階級,而是一批青年學生、留學生或者國內新式學堂的學生,亦即19世紀末年至20世紀初在中國出現的“共和知識份子”或“平民知識份子”;二是辛亥革命最主要的任務是推翻滿族貴族的統治,挽救民族危亡。就此兩點而言,辛亥革命的性質是一場共和民主革命。


李根蟠的觀點有一定的政治立場,再探討下去勢必影響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統治地位。此後,關於“五階段論”是否適合中國歷史分期的討論逐漸趨於沉寂。


史學界這場長達百年的爭論,對當代中國歷史文化的宣傳和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影響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歷史分期布展的指導原則。1988年之前,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中國歷史博物館,對“中國通史陳列”採取的是“五階段論”分階段布展原則。1988年至1997年,撤銷了原來中國通史的順序,而將陳列文物的原則改成了保持既按社會發展分期,又按朝代排列的陳列體系。


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又將“中國通史陳列”改為“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徹底摒棄按照“五階段論”劃分中國歷史階段的布展原則,按照朝代先後順序,分為八個時期進行布展。這八個時期分別是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和明清時期。


二是直接影響了中學歷史教學指導原則,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相關表述出現搖擺不定的情況。從1988年開始, 新的中學歷史教學大綱指導原則不再像以往那樣,要求表述必須明確各種形態及其進步性,而是提出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強調歷史發展規律性的同時,關注歷史發展的特殊性。不過,這種表述由於受政治氣候的影響,在1990年的大綱中被取消,恢復到了1988年前的表述。但1992年的大綱又回到了1988年的表述模式。


 (未完待續 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及參考文獻資料)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