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李琳之:百年大論戰——中國歷史到底該咋分期?(二)

发布时间:2023/12/15 点击数:

作者丨李琳之

來源丨昆侖策研究院(昆侖策網)

轉編丨琳之說史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等十餘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西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西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周初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续上期:郭沫若提出中國歷史可以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四個階段)


對於中國古代社會,他認為,“大抵在西周以前就是所謂‘亞細亞的’原始公社社會,西周是與希臘、羅馬奴隸制時代相當,東周以後,特別是秦以後,才真正地進入了封建時代。”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出版,又引起了社會史領域另一場關於封建制度理論的論辯,這場論辯開始於1931年,主要以《讀書雜誌》為中心展開,郭沫若、呂振羽、範文瀾、侯外廬、周穀城、錢穆、梁漱溟等都曾披掛上陣。


由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引起的這場論辯,後來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暫時劃上了一個句號。從結果看,郭沫若的觀點得到了大多數馬克思主義學者的認同。

1938年,斯大林發表《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式提出,人類歷史上先後存在過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係,分別是原始公社制的、奴隸佔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社會主義的。


斯大林一錘定音,從此以後,“五階段論”就成了不容質疑的、權威的馬克思主義觀點,也因而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解釋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理論框架。


國內時值抗戰,馬克思主義史學內部關於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過奴隸社會的爭論也應聲偃旗息鼓,“五階段論”一躍而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研究中國歷史分期的指導性綱領。出於抗戰和革命現實的需要,國內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研究的主要目標也相應地變成了中國從何時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以及中國封建社會是怎樣長期延續這一類問題。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1950年代初,國內一度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過去因客觀原因中斷或擱置的問題重新被提了出來。


一開始,史學界討論的還是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過多種“封建”制的問題,不久,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過奴隸社會這個問題也被拋了出來。


1957年6月2日,時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的雷海宗教授在天津社會科學學會作了題為《世界史分期與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問題》的演講。雷在演講中指出:“高度發展的奴隸制度是一個很實際、很嚴重、很危險的制度,不能視同兒戲,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事……世界歷史上並沒有一個奴隸社會階段。既然如此,歷史上也就沒有一個所謂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或轉化的問題。”


同年,李鴻哲在《文史哲》雜誌第10期發表《“奴隸社會”是否社會發展必經階段》一文,更是直接表示:“奴隸社會說在理論上站不住腳,不符合歷史事實,違背歷史唯物主義……不要把它當作一個放諸四海皆准的真理。”


不過,這場論戰剛開了個頭,就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被掐滅在了萌芽狀態之中。二人在隨後展開的政治運動中遭到嚴厲的批判,禁止他們對這個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


(未完待續 )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