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李琳之:百年大論戰——中國歷史到底該咋分期?(一)

发布时间:2023/12/08 点击数:

作者丨李琳之

來源丨昆侖策研究院(昆侖策網)

轉編丨琳之說史


回顧中國歷史分期問題上的百年大論戰,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陳獨秀或許可以稱得上是肇始者。日本明治末年,陳獨秀多次遊學日本,適逢維新運動如火如荼,思想界正在大力批判封建遺毒。但明治維新運動所謂的“封建”已非“封邦建國”的本義,而是日本啟蒙思想家仿效法國啟蒙運動,對過往的、落後的制度及觀念、習俗的統稱,他們將德川時代的社會特徵概括為封建與鎖國。


受其影響,陳獨秀認為清政府和德川幕府一樣,是當時中國保守、落後、愚昧和反動勢力的總代表,是封建制度的總根源。日本明治維新運動推翻德川幕府,剷除封建制度,取得勝利,給陳獨秀以精神鼓舞。陳認為中國要走向現代化,也必須打倒滿清,於是思考醞釀之後,首次在中國提出了“反封建”的口號。


陳獨秀對歷史研究並不是很深,只是由於時勢的需要借用了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中“封建”這一概念,事實上,清廷雖然是彼時中國發展的最大障礙,但並非因為封建制,而是源於壓抑、窒息社會活力的中央集權專制制度。


1917年,隨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取得勝利,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蘇聯和中國的“左”派馬克思主義者把馬克思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觀點,發展成了人類社會必然要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五個階段的理論體系,後被稱為“五階段論”或“五形態論”。由此在國際國內引起了一場關於人類社會是否要經過這五個階段的論戰。


在中國,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是奴隸社會是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二是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過奴隸社會。當時,國內有名的史學家幾乎都參與了這場論戰。郭沫若、呂振羽、翦伯贊、王宜昌、陶希聖、曾蹇等認為奴隸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中國歷史上存在過奴隸社會,而李季、杜畏之、梅思平、胡秋原、王禮錫、劉興唐等則堅決予以否認。


1927年,隨著托洛茨基被斯大林領導的聯共(布)中央全會撤銷黨內職務並被開除出黨,中國國內這場本該是社會史領域的純學術論戰,就不可避免地被賦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反對中國歷史上存在過奴隸社會的學者大多被戴上了“託派”分子的帽子,論戰的天平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


1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首次將中國歷史的分期問題同馬克思的論述結合起來,提出中國歷史可以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四個階段。


他先引用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那段話:“大體說來,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做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然後這樣予以詮釋:“這兒所說的‘亞細亞的’,是指古代的原始公社社會,‘古典的’是指希臘、羅馬的奴隸制,‘封建的’是指歐洲中世紀經濟上的行幫制政治表現上的封建諸侯,‘近世資產階級的’那不用說就是現在的資本制度了。”


(未完待續 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及參考文獻資料)


作者簡介

李琳之,歷史學者,出版有《中華祖脈》《家國往事》《祖先,祖先》等十餘部著作。其中,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前中國時代:西元前4000~前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元中國時代:西元前2300~前1800年華夏大地場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歷史視野下的早中國時代》三部著作,構成了其從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個完整的上古史體系,是國內外第一套用考古學結合文獻學揭示出黃帝至周初歷史發展脈絡的系列圖書。


新媒體 |東方曉雲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