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 中國共產黨犧牲精神的理論形成(連載十)

发布时间:2023/11/16 点击数:

【摘要】

為了理想信念甘於犧牲乃至奉獻生命的犧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奠基的政治品格。作為理想主義的集中體現,犧牲精神尤其是殉道行為在傳統中國一般只屬於智識階層,中國共產黨較為成功地將其推廣向普羅英雄,呈現出理想主義平民化的特徵。中國共產黨用集體主義式的“革命英雄主義”揚棄了傳統生死哲思,並且訴諸老百姓的利益訴求與心理特點以減輕生死顧慮。犧牲精神的理論形成與機制推廣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信仰上獨特的政治智慧。


作者丨陳晴

來源丨昆侖策研究院

轉編丨“北京大學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原刊於《社會主義研究》2023年第3期


(續上期 二 平民接納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式犧牲精神的推廣與維持⑤(二)利益引導:個人意願的相容與獎懲的公正②)


二 平民接納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式犧牲精神的推廣與維持⑥


(二)利益引導:個人意願的相容與獎懲的公正③


設置嚴格的黨紀,使得叛逃的成本遠大于犧牲的成本。即便有再大的歷史功績,叛變脫黨後都要重新計算。相反,即便有較大的政治過失,殉職後一般也能得到正面的歷史評價。在階級上也是如此,地主富農子弟一般在共產黨的隊伍中受到限制,但如果為革命犧牲,一般也能區分家庭和個人功績,同樣享受烈士待遇[60]。如果想脫離革命隊伍當叛徒,被鋤奸機關或者黨員積極分子發現了都是死路一條。黨員生計多依附於組織,尋求其它出路的之外的機會成本過高,即便真能當成叛徒也難以取得信任,最多求得一己苟活。


(三)激情加持:集體情緒的共振與決斷勇氣的抬升①


人的行為,尤其在生死大事上的行為,並非全然是經理性算計的。相較於政治競爭者,組織內資源長期處於相對匱乏境界,不可能對所有道德行為都做出全額、報償。而僅僅從理智上說服他人接受犧牲其效果是有限的。“死亡除魅”是通過將個體置於亢奮情緒中的集體完成的。如1927年湖南省委教導:人都是貪生怕死的,若突然叫共產黨人拿起刀槍去殺反動派肯定是不願意的。但基於日常生活中的迫切要求,人會一步步地爭鬥,走上暴動之路,乃至只有暴動才可求生,加之運動氛圍中的憤恨填胸,勇氣倍增,人的膽量便可能壯大,從而勢成騎虎,不能停止[61]。


人的情緒在獨處與居於集體之中有較大的差別。我們可以從烈士杜深如的學習日記得到印證,他記載有:“一個人在單獨生活的時候,有時候不免表示膽怯、頹廢、傷感,但他一參加到廣大群眾的行動隊伍當中去,他和許多同他一樣的人立刻膽大了、堅定了,而且抱有犧牲的決心了,這種群眾集體的行動不但能改變個人的心理狀態,而且能造就新的環境、新的氣氛,必然表現出極偉大的新力量,這力量比由個人力量單純地加攏起來更來得大。”[62]在集體情緒的浸潤下,黨員為個人打算的功利心理與思前怕後的情緒也能得到大幅緩解,從而比單打獨鬥時更加具有犧牲精神。


(未完待續。掃碼二維碼進入官網閱讀完整內容。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 二 平民接納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式犧牲精神的推廣與維持⑦(三)激情加持:集體情緒的共振與決斷勇氣的抬升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