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中國共產黨犧牲精神的理論形成(連載九)
【摘要】
為了理想信念甘於犧牲乃至奉獻生命的犧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奠基的政治品格。作為理想主義的集中體現,犧牲精神尤其是殉道行為在傳統中國一般只屬於智識階層,中國共產黨較為成功地將其推廣向普羅英雄,呈現出理想主義平民化的特徵。中國共產黨用集體主義式的“革命英雄主義”揚棄了傳統生死哲思,並且訴諸老百姓的利益訴求與心理特點以減輕生死顧慮。犧牲精神的理論形成與機制推廣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信仰上獨特的政治智慧。
作者丨陳晴
來源丨昆侖策研究院
轉編丨“北京大學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原刊於《社會主義研究》2023年第3期
(續上期 二 平民接納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式犧牲精神的推廣與維持④(二)利益引導:個人意願的相容與獎懲的公正①)
二 平民接納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式犧牲精神的推廣與維持⑤
(二)利益引導:個人意願的相容與獎懲的公正②
據李志民回憶,黨內政治情形危急之時,戰士生怕自己打戰不勇敢,認為犧牲總比被誤認為叛徒槍斃了好[48]。據黃克誠回憶,被懷疑敵特的幾位連政治委員平常在山上躲藏,一打戰各回連隊帶兵戰鬥,結束後再上山躲藏,寧肯犧牲在戰場上,決不當逃兵,以此表明自己無愧於黨和革命[49]。再如,著名的女革命家曾志,長期以來被迫背著“逃離閩東”的沉重思想包袱,為證明自己不是貪生怕死之徒,主動要求到最危險的敵後戰場[50]。對於將黨的事業看得重於生命的革命者而言,不能被黨組織理解、信任和承認,是最為痛苦的事情。以犧牲精神贏得信任,進而獲得生命信仰與身後事的一個歸宿,也是理智之舉。
提高對犧牲者的撫恤與報償,也是尊重黨員心理的應有之義。首先,死者的遺體一般都會得到安葬。屍體掩埋差,很容易使士兵聯想到自己犧牲後的同樣遭遇,產生犧牲不值得等想法。如有掩埋差的部隊抱怨“打死了像條狗一樣”,“革命虧心,回不了家鄉,見不了爹娘”,“仗有得打,總之還不是死”[51]。從抗戰到內戰,只要條件允許,都會搶回烈士遺體,甚至會為此發生戰爭[52]。其次,戰後一般會追悼烈士,獎勵與表彰功績。蘇區時期就開始建有紅軍烈士紀念塔,用烈士名稱命名地區與隊伍。
《中國工農紅軍優待條例》就規定要彙集公佈死亡戰士應將其死亡時間、地點、戰役、功績,收集遺物,收殮並立紀念碑[53]。抗戰時期的烈士登記要求記錄功績,保存遺物和照片,在報紙上寫追悼文章,如有可能開追悼大會,如無條件也要尋適當機會在部隊宣佈[54]。
解放戰爭時期,表彰和追悼英烈還有加榮譽銜、建立英模檔案等措施[55]。這些追悼流程在進步分子中並不新鮮,但從學生帶到民間,在花費較少物質成本的情況下使普通人獲得了莫大的榮譽感。
《陳賡日記》記載:“民兵犧牲,要開盛大追悼會,負責人親自執紼,這樣既可以激動民兵情緒,還可以擴大民兵。”[56]景曉村也在追悼會上表示,過去普通人死後只有親友追悼,這些烈士死後卻有幾個鄉村追悼,將來縣誌也要將他的名字流芳百世[57]。
最後,死者家屬除了獲得表彰之外還會得到撫恤。子女會由政府組織幫忙撫養,無勞動能力的家屬會提供一定的津貼,家屬的政治身份也變成烈屬[58]。對於生時服務有特殊功績者、為完成任務壯烈犧牲者、拯救同志英勇致死者、犧牲特別壯烈者會額外增加補償[59]。
(未完待續。歡迎關注下一期內容 二 平民接納理想主義:集體主義式犧牲精神的推廣與維持⑥(二)利益引導:個人意願的相容與獎懲的公正③)
----------
新媒體 |司瑜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