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大觀園】【漫談文苑之大觀--《清文觀止》】白話譯文(上 中 下)

发布时间:2023/03/28 点击数:

點擊進入 閱讀更多


編者:現代人為何要修習古文?因為現代人需要與遠古對話。本報之前已刊文言文“漫談文苑之大觀--《清文觀止》”,為便於讀者更深入的學習文言文及瞭解文章精髓,本報刊載白話譯文。下方链接可閱讀文言文全篇。

老董
中華典籍,浩若煙海,暦代以來紛紛不斷層出不窮,其數量之龐大難以准確計算。然而,對於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人而言,必讀《古文觀止》一書,才能對中華歷代文化的發展演化有所清晰的了解。此書自清代康熙年間,經過無數人精心選擇,將歷代極具代表性的文章刊行出來,至今已有三百三十多年,可以說,從窮鄉僻壤,到家喻戶曉,文人學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古文觀止》一書所收錄的文章,從周、秦開始,直至明代諸多佳作都有所汲及,明代以後另有 《清文觀止》一書銜接。然而,現代多數人隻知道《古文觀止》, 而未必了解《清文觀止》的文學價值,究竟根本原因,民國時期中華大地戰亂不斷,後來接續新文化運動,從文言文體轉變為現代白話文的形式,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古代文言學則已為用不多並逐漸淡化,唯有在查證古學術研究領域極少數人用於探索發掘。因此,凡是喜愛國學綴文之人,如果未閱讀這些精品文章,或少於了解,則實屬一大遺憾之事。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撰集古文章最好的當屬《古文觀止》一書,此書可以追溯久遠的古代文化,而且脈絡十分清晰。《清文觀止》接續了中華傳統文化,與《古文觀止》相得益彰,完善從古至今的全部過程,對於華夏文化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為到了晚清時期,中華大地變故叢生,屢屢遭受外來侵害,政治體係和文化教育與民風民俗,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而文學風氣也同樣隨之轉變,可以說延續了幾千年的古代文學形式,已經到了逐漸凋零,有如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成為華夏古文化最後的遺產保留而已。

清代文學的繁榮興盛,雖然不及古代文學那麼嚴謹,但也可以說是匯集了數千年以來成就的集合,凡在此前各個時代的文化風格無不盡有,從最早的楚辭、離騷、漢賦、六朝駢文佳作,到唐宋的古文、詩訶、元曲等語體的轉變,到後來出現了以小說之類的全新體裁,都一一呈現出來,而且各種文化的交織都發揮到了極致,詮釋論述的文章也頗多。其中不乏意味深長,使人們大大開拓了視野,並且對後來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例如: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雖然他們以文章著稱於世,但最為突出的卻是淵博與務實的品格,以及極其富有新生的氣象,可以稱之為是清代文學的一次重大轉折與變化,作為開創一個時代文學發展方向的引領者。

清初的文學家,多都是明末時期的遺人,對於改朝換代都有著強烈的抵觸,因此,常以明朝文人的氣節砥礪自己,堅持不為清朝做事,專門從事於著書論述,闡發自己的思想主張,藉助文章來倡導以前的輝煌成就,如侯方域的文章,擅長於敘事嚴謹縝密,魏禧的才氣洋溢奔放,下筆寫作矯行雲流水健快捷,其餘諸多具有文才氣節的人比比皆是,雖然不及古代老子莊子的聖明和智慧,但對後世而言,其才氣也非一般。

到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正好趕上國家內在環境平靜,非常利於文化的繁榮。在此期間,華夏文風熾盛,倡導儒家學說見述的人也接踵而起,當時的文人學者,爭相想要成為引領漢學文化的人,多數人都以考證做為文化引領的主旋律,尤其在駢文寫作的辭藻上,爭相恐後用盡其能。

當時,做為承載古代文化有學之士,都把這看作是真正中國傳統文化的正宗,在此之後,專心於論述撰寫獨樹一幟的文章,比如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文學流派,由此而獲得功名並彰顯一世,得到了劃時代的讚譽,並發揚光大於後世。與此同時,清代儒學家都誇讚推崇駢文,並以此為榮耀,例如以毛奇齡,袁枚為首的一些文人,極力推崇駢文八家的風格,雖然這些文章存在很多弊端,然而其文采和聲名以及華麗的辭藻,為清代文化獨有之最。在這以後,文化多都偏重於縱橫捭闔或詭辯奇異的寫作風格,側重於亂世當中抒發內心的積怨與憤怒,如嚴復、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等,思想進步,尋求改革,把當時社會的文化變革,作為移除陳舊風氣的主題,雖然說行文不同,但卻極具創新的氣象。同時用以引進或翻譯西方的學術與思想,可以說都是別具一格地起到了新舊文化轉換的關鍵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並可為後來的白話文改革,產生了特別關鍵且又萬分重要的積極作用。今天,我們論述清代文化環境,自然還會深深有所感觸。

總而言之,文化的興衰,是與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是與時代共同轉變更疊的,如今已經成為普遍了解的白話語言風格的語境,可以說是與時俱進利於廣大人民群眾,更好的融入於全新的知識領域,在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文化能夠更進一步起到推動時代發展的作用,尤其在科技進步的今天,更能彰顯燦然超前的眾多完備知識,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互融合,蔚為現代文化大觀園中一朵奇葩,並完全有別其他文化,給我們開闢更加璀璨的未來,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走向世界,為全世界人民所喜愛。(全文完)


文言文全篇


點擊進入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