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街里和集】一只柴烧茶碗

发布时间:2019/10/23 点击数:

(图/文 天語)


寫在前面的話

我好像是一位不容易被某項單一標籤定位的創作人,也就是人們口中的“跨界”人。雖然早已習慣在多個邊界尋求用個人的技藝與方式表達,但從未曾想會在報紙上刊發文字。我嘗試以藝術創作的臨界性、非正式性或實驗性,來面對這項對我而言非常陌生的事情。沒有模式,沒有經驗,只有未知的可能性在等待。


【東街裡•和集】位於珠海與中山交界的三鄉古鶴秀美鄉村,是一個“生活美學多元體驗空間”。毗鄰珠海,山丘環列,素有“珠海後花園”之稱。【東街裡•和集】就誕生於這一片環境優美,人情味濃厚的土壤中。


 “和”而不同,“和”集有別於“合”,有相安協調融合之意,6棟功能各異的小樓並非單純的拼湊堆疊,而在於融合。幾位藝術家、手藝人的核心團隊將“美學生活”種植在“東街裡”,儘管我們沒有刻意打造或移植到報刊,但這裡的食物、咖啡,陶藝、繪畫、草木染工作室,展覽、攝影、旅遊、家居、民宿以及生活方式和藝術氛圍,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都融入在【東街裡•和集】中。


【東街裡•和集】的特色是在於把人文、空間、精神、理念、藝術、設計,甚至過去和未來“和”出一個令人回味的好“有故事”的地方。如果說,“東街裡”是一棵從這塊土地原生成長起來的小樹,那麼“和”便是讓一棵“樹”底下生長出更為寬闊的根基。


【東街紀事】將以一種生活方式敘說,用美好呈現,圍繞著藝術、美學、匠心、傳承, 探索和記錄生活以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


小院打算局部整修,收拾時又見擺在書房的這只茶碗,看著它,有種莫名的感慨。它的存在既沒有好好成為觀賞之物,也不是日日使用之器。它只是默默地在寂靜之下……


澳門導報


若干年前,當我從窯裡捧出自己第一窯柴燒作品時,那種內心掩不住的喜悅至今難忘。 火焰流竄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燒後的灰燼產生的落灰,粗獷自然的質感、朴拙敦厚的色澤、深沉內斂的古雅,帶給我無比驚喜,也讓我一度著迷。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高,燒制時間亦長,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 回歸自然,是火、土、灰、人的融合,柴燒追求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不拘泥於形式美,自然而無粉飾之氣。 


工業化時代和提倡環保,電窯和氣窯的普及讓傳統的柴燒變得稀罕,以木柴為燃料進行陶瓷燒制,燃燒中的木柴會不斷分解形成灰燼,而灰燼中的微量鉀、鈣、鈉等元素在高溫中與器物中泥土的結合會形成自然釉面。根據溫度的不同會形成亞光、亮光、粗糙、細膩等各種不同的質感,讓陶瓷有了別樣的生命。


 “茶碗”沒有上釉,瓷泥胎取柴燒自然落灰的效果。火焰在窯爐內穿梭,泥土沐浴在火焰之中,釉面效果的偶發性和難以形容的特點都是柴燒獨特魅力所在。


 從古至今,柴窯燒成不說是所有陶藝家的最愛,但至少是一部份制陶人願意追求和體驗的燒成方式之一。


說到“茶碗”,我以為,茶器本應是“以用為上”,借由透過品嘗一碗茶的機遇,沉潛浮動的心境。人與茶、與器的之間的對話,無聲的凝視,能交流無限的情感。可惜這一隻柴燒茶碗自誕生後且未能產生一種物我合一的趣味。反觀。茶道裡講究的美感,呈現在空間和茶具中的簡樸、和諧、寂靜的美所帶來的不同的人生領悟,“菩提自性本清淨”,每個茶碗都有獨一無二的生命。


澳門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