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與范仲淹後人談家風傳承(二)
(二)
劉偉華
據仁鶴先生說,在江蘇省盱眙縣范氏後人家中發現明朝萬曆年間皇封印刷和手寫的兩本家譜,揭開了范仲淹在朱家的真實境況。在《家譜》中這樣記載:“公二歲而孤,隨母謝氏適淄州朱氏。年弱冠,朱氏昆弟安用貲,公數勸之,朱氏昆弟不樂,遂語公曰:‘我自費朱家錢,何預汝事?’公聞之莫知所以,遍詢知識。有告者曰:‘父早亡,太夫人携汝適朱氏。’公聞之感憤,決欲自樹門戶,遂佩琴劍竟趨南都。”文中大意是范仲淹到了20歲時,見朱家兄弟揮霍用錢,便數度勸說,令朱家兄弟不高興,對范仲淹謂他們用朱家錢財與他何干。范仲淹不明所以,便周圍詢問知情族人,那時才知道母親因丈夫范墉死去,帶著年幼的范仲淹改嫁至朱家。范仲淹知悉身世後感到受朱家兄弟排斥的憤怒,便生起自立門戶之意,於是佩劍攜琴離開朱家,奔向應天府求學而去。
同時,《家譜》中還揭露了明太祖建國初年強迫將江南富戶、地主遷徙至朱元璋老家安徽鳯城、盱眙一帶的史事。《家譜》中記:“因皇太祖初建金陵,察民居疏密,行填實之法…..余尊聖旨,於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填盱眙縣唐興鄉第一都,乃與侄並吳下宗族於文正祖廟分別,至鳯陽泗州盱眙招信縣唐興鄉第一都居住。”據清朝史學家趙翼《陔餘叢考》,明太祖對擁護張士誠的江南富戶和大族,多次遷移到鳯陽去開荒。談到這段歷史,仁鶴先生補充了他的家族故事。原來他保存一本由祖父范欽謨(亦名罕波)在1966年手書親撰,父親范甲封面題字的《家史簡錄》。這部《家史》從未公開,有關的家族歷史也不見史冊,可補白明初遷移江南士族的歷史。元末群雄並起,泰州鹽販張士誠聚眾起事,佔領江南,以平江(今蘇州)為首府,建立大周政權。史載張士誠廢除元朝苛捐雜稅,獎勵文教,頒佈《州縣興學校令》,故深得江南士族和百姓支持,四方名士如羅貫中、施耐庵等亦來效力。范氏為蘇州大族,鄉里間素負名望,張士誠禮遇有嘉,故范氏亦為襄贊者。及至張士誠兵敗於朱元璋,被押送應天府,朱元璋即開始對付江南士族。據《明太祖實錄》,在張士誠投降後的一個月,朱元璋即強迫蘇州士族遷移至他的老家中都地區(濠州、臨濠、鳯陽)。仁鶴先生的《家史》記載朱元璋以范氏族人供應糧食予張士誠,助其堅守江南,致朱元璋久攻不下,於是佔領江蘇後便殺害范氏族人。有范氏族人恐怕有滅族之禍,於是將一嬰孩交托一補鞋匠,放於竹筐中,帶離蘇州,以保存范氏血脈。鞋匠攜嬰孩顛簸困頓,走至浦東杜家巷定居,成為上海范氏一支,此一嬰孩即為其之始遷祖。《家史》沒有記載鞋匠姓名,但上海范氏族人皆以他為亂世中之恩人,死後為其建「皮公墳」以為尊奉,可惜經過歲月更迭,時局變遷,此墳已無跡可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