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佛羅倫斯老宮正義大廳系列壁畫 不可不知的畫裡畫外故事(三)

发布时间:2021/07/01 点击数:

來源:《返樸》(微信ID:fanpu2019)

原創:張羿


導語:

法蘭切斯科•德•羅西是佛羅倫斯文藝復興晚期風格主義畫家,曾師從多位大師學藝,深受拉斐爾畫派影響,非常擅於繪製大型濕壁畫。像他這樣一位畫家,會如何把羅馬歷史上的第二位奠基人卡米路斯的生平“繪製”在佛羅倫斯老宮正義大廳呢?


2.7重建羅馬


羅馬城被高盧人攻陷,可謂是羅馬的奇恥大辱,也是整個羅馬歷史的最低點。驅趕高盧人後,卡米路斯通過在元老院的爭論,最後與平民達成共識,羅馬的都城只能是羅馬,設立維艾為都城的想法終於被徹底放棄。在確立羅馬城為國家唯一都城後,卡米路斯領導羅馬人民對被高盧人毀壞的羅馬城進行了重建。作為國家領袖,他領導的建設工作主要涉及到下水道與神廟等公共建築的修復與建設,我們在圖6中看到的是他正在為新建神廟舉行開啟儀式。


澳門導報

圖6. 羅西,《卡米路斯為新建神廟揭幕》,濕壁畫,約1543年-1545年,現陳列于佛羅倫斯老宮丨圖片來源:維琪百科


③畫外的歷史


圖7表現的是距羅馬50公里的城邦國家蘇特裡(Sutri)的人民請求卡米路斯率羅馬軍隊驅逐該城暴君並解救其人民的故事。它表面講述的是卡米路斯將率軍進攻蘇特裡,但實際上有著更加複雜的難以用圖畫來表現的內容,即將拉丁聯盟進行整合,組建全新的羅馬聯盟。筆者個人認為這是羅馬最終改變自己走出城邦國家束縛的關鍵,再加上卡米路斯推動通過的平權法案,使他在羅馬史中脫穎而出,成為僅次於羅馬奠基人羅穆路斯的最重要人物。


澳門導報

圖7. 羅西,《蘇特裡居民懇求卡米路斯將其從暴君統治下解放出來》,濕壁畫,約1543年-1545年,現陳列于佛羅倫斯老宮丨圖片來源:維琪百科


3.1希臘的衰亡


公元前432年,民主的雅典與專制的斯巴達之間爆發戰爭,史稱伯羅奔尼薩斯戰爭。戰爭初期的戰局對雅典有利,但西元前429年,雅典最有能力的領導人伯利克裡去世,雅典進入了暴民政治(ochlocracy)時代,其民主制中的缺陷被充分暴露出來。


西元前404年,雅典最終戰敗,從此喪失了獨立與自由。希臘進入斯巴達霸權時代。作為行政高效的軍事強權,斯巴達在文化上落後于雅典,因此很難對希臘世界產生長期且廣泛的影響。西元前371年,斯巴達霸權被底比斯取代;而西元前362年,整個希臘被非城邦國家馬其頓征服。


希臘世界的衰敗讓羅馬人認識到:無論雅典還是斯巴達,只要是城邦,其壽命都很難長久。


3.2平權法案


羅馬在西元前509年建立共和體制時出於巧合與某些反獨裁的現實考慮,國家最高權力掌握在兩位權力平等的執政官手上。羅馬共和國在建政不久後向希臘派出考察團學習其法律與制度。鑒於民主雅典的最高權力掌握在民選的十位國家戰略官(Strategos)手上,從西元前五世紀中期開始,羅馬停止了二人的執政官制度,將國家最高行政權轉移到六位軍事指揮官手上,雖然表面上更多些民主色彩,但這種多頭政治消弱了國家效率,而且也並未緩和國內平民與貴族間的矛盾。卡米路斯生活的時代正是羅馬的階級矛盾最尖銳時代,他一生5次被任命為獨攬大權的獨裁官,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的羅馬制度出現了重大問題。


在貴族與平民的爭鬥中,卡米路斯部分放棄了貴族立場,並有效勸說元老院中的元老,使得貴族與平民通過對話達到一定的妥協,在他去世前的西元前367年,作為獨裁官,他最終推動通過了《李希尼法案》(Lex Licinia Sextia)。


該法廢除了表面更具民主色彩的六人聯合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軍事指揮官制度,將國家最高權力重新集中在二位執政官手上。雖然國家權力集於少數人手中,但從另一方面,羅馬的任何國家公職,包括執政官,統統由競選產生並向平民開放。國家頂級決策指揮權力集中在民選的極少數人手中,這在實踐中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指揮體制。在平民能夠獲選包括執政官在內的國家公職前提下,全體羅馬人接受了這一少數人施行決策並統治的體制。


羅馬元老院中的貴族在卡米路斯的極力勸說下為這一法案的通過投了贊成票。由於元老院的元老席位由年齡超過30歲而又擔任過國家高級公職的人組成,《李希尼法案》的通過為平民進入元老院敞開了大門。值得強調的一點是,羅馬在此次內政改革方面儘量汲取了雅典與斯巴達兩種不同政治制度的優點,達到了在人民權利與國家效率之間的平衡,為國家的政治團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卡米路斯能夠勸說元老院對《李希尼法案》投贊成票,是和他當時的戰功分不開的。西元前367年,羅馬又一次面對高盧人的進攻,卡米路斯第五次被任命為獨裁官,他率領軍隊在戰場上打敗了高盧人,這令卡米路斯有了空前威望,而作為貴族利益的代表,他此時比較容易說服羅馬貴族從國家的長治久安出發,通過他認為必須進行的改革以化解階級矛盾。


(未完待續)



澳門導報


(一)(二)(三)

(四)(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