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明.李時珍:經脈脈氣歌訣譯解》(十一)
編者按:
明代著名醫家李時珍,采擷曆代各家脈學理論的精華加以取捨歸納,編成《瀕湖脈學》一書,介紹了二十七種不同脈象的形態。所屬病證以及相關類別脈象的鑒別等,均以歌訣的方式詳細論說。但因“醫古之文,理論精微,其體難辨,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致使初學望而卻步。译者(奇雲子)用淺近的白話文形式選譯,將難懂的古漢語詞匯和醫學名詞述語,作了一些詳細的解釋,可對學習理解略有裨助。本報從01952期開始選載相關內容。
(掃描下方二維碼,閱讀本篇完整內容)
(諸脈形態)
【數見關中】{譯}數脈顯現之處在關中,
【動脈可候】{譯}所說的動腺易於診測。
【厥厥動搖】{譯}隴然高起搏動不休止,
【狀如小豆】{譯}動脈的形狀如赤小豆。
【長則氣治】{譯}長脈搏動反映正氣足,
【過於本位】{譯}超過本來位置尺寸口。
【長而端直】{譯}此脈體會長而又端直,
【弦脈應指】{譯}就是如弦脈動可應指。
【短則氣病】{譯}短脈搏促反映氣虛損,
【不能滿部】{譯}不能充盈飽滿尺和寸。
【不見於關】{譯}不能顯現岀來在關部,
【惟尺寸候】{譯}惟有在尺和寸兩部診。
【一脈一形】{譯}一種脈象有一種脈形,
【各有主病】{譯}各有各的主病不相同。
【數脈相兼】{譯}或有幾種脈象同體現,
【則見諸證】{譯}如此便是反映多種病。
【浮脈主表】{譯}凡是浮脈主病是表證,
【裡必不足】{譯}同時也主裏虛正不足。
【有力風熱】{譯}浮而有力之脈感風熱,
【無力血弱】{譯}浮而無力之脈血虛弱。
【浮遲風虛】{譯}浮而遲緩傷風多氣虛,
【浮數風熱】{譯}浮而快則外感多風熱。
【浮緊風寒】{譯}浮而緊是風寒束於表,
【浮緩風濕】{譯}浮而緩是風濕留於裏。
【浮虛傷暑】{譯}浮而虛是暑邪傷元氣,
【浮芤失血】{譯}浮而中空失血身無力。
【浮洪虛火】{譯}浮而洪大陰虛兼火旺,
【浮微勞極】{譯}浮而微弱虛損勞傷極。
【浮軟陰虛】{譯}浮而軟綿陽精已虧損,
【浮散虛劇】{譯}浮而散是氣血虛加劇。
【浮弦痰飲】{譯}浮而如弦即是痰飯證,
【浮滑痰熱】{譯}浮而腺滑即是痰熱病。
【沉脈主裏】{譯}沉脈主要病患是裏證,
【主寒主積】{譯}主要病灶陰寒與積聚。
【有力痰食】{譯}有力就是痰飲或傷食,
【無力氣鬱】{譯}無力便是氣機多鬱滯。
【沉遲虛寒】{譯}沉重遲緩多是虛寒病,
【沉數熱伏】{譯}沉重快速即是熱伏裏。
【沉緊冷痛】{譯}沉重兼緊是冷痛凝聚,
【沉緩水畜】{譯}沉重兼緩是水氣畜積。
【沉牢痼冷】{譯}沉牢陰寒久伏陽不是,
【沉實熱極】{譯}沉重兼實則是熱虛極。
【沉弱陰虛】{譯}沉而兼弱即是陰精虛,
【沉細痺濕】{譯}沉而兼細麻木因濕痺。
【沉弦飲痛】{譯}沉弦之脈多因水積滯,
【沉滑宿食】{譯}沉滑之脈飲食停積胃。
【沉伏吐利】{譯}沉而兼伏之脈多吐瀉,
【陰毒聚積】{譯}腹內脹痛結塊陰毒聚。
第二組:
連載十 三 連載十四 連載十五
連載十六 連載十七 連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