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泰斗潘文石教授:希望每所大學都能開設《保護生物學》
(本報消息)“沒想到,研究了一輩子野生動物保護的我在這門課中有這麼驚喜的收穫。原來不是我給同学們傳遞了什麼知識,而是同学們用他們活躍、創新的思想豐富了我。”十二月二十日下午,在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通識選修課《保護生物學》本學期最後一節課上,八十二歲的主講教授、中國生物學界泰斗、北理珠中華白海豚研究與保護中心理事長潘文石欣喜又激動。
下課前,潘教授再一次叮囑學生:“無論你們將來從事什麼行業,首先你是一個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熱愛生命是人類的天性,不要忘了保護地球自然資源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八十二歲老教授開設“爆款課”
潘文石教授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主任。他對大熊貓、白頭葉猴、中華白海豚這三種瀕危動物開展的長達幾十年的研究取得了國際認可的卓越成效,是迄今為止唯一登上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中國人。
幾十年來,潘文石教授一直奔走在生物保護的最前線,致身於野外研究。近些年,除了日常的考察和研究,潘教授還擠出時間為中小學和各大高校開展生物保護學科普教育。二零一八年受聘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後,潘文石教授隨之把科研和科普教育的重心逐步轉移到珠海。
二零一九年九月的新學期,潘教授在北理工珠海學院開設了面向全校學生的通識選修課課《保護生物學》。從生命的起源、人類從何而來、人性是怎麼形成的,到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和間接價值以及珍惜物種保護的真實案例,一學期的課程中,潘文石教授將自己畢生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實踐和研究成果傾囊相授,引導學生們探索人與野生動物、與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並通過討論土地倫理,更加豐滿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每次課程長達二個半小時,對於一位八十二歲的老者來說,實在是個巨大的體力考驗。潘教授的女兒潘嶽告訴記者,每上完一次課,潘教授都累得要休息好幾天才能恢復精力。即便如此,他從未缺席,更堅持盡可能站著為孩子們上課。累得實在撐不住了,坐下休息片刻便又起身。
潘教授的堅持也得到了學生們的熱情回饋。三百多名學生共同選修,讓這門課程成為北理珠名副其實的“爆款課”。
為中華白海豚尋找最後的棲息地
近年來,潘教授及其團隊的科研方向主要集中在中華白海豚的保護方面。二零一九年四月,潘文石教授科研團隊與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共建了中華白海豚研究與保護中心,以其對北部灣中華白海豚研究與保護的經驗為基礎,為這一物種的最早發現地——珠江口海域提供更多保護中華白海豚及海洋生態環境的科學依據。
“幾千年的歷史證實了人與海豚是可以互相適應、和諧共生的。近期在通過比研究珠江口岸和北部灣海域中華白海豚的種族、棲息地差異,分析尋找保護白海豚的科學思路,守護白海豚最後的棲息地。”該團隊重要成員趙一主任告訴記者,為中華白海豚尋找“庇護所”不僅不會影響沿岸居民的正常生活生活,對於當地的海洋生態和漁業捕撈還能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珠江口是最早發現中華白海豚的海域。“我們希望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的大背景下,通過我們的研究尋求保護白海豚生長空間與經濟帶發展的共贏模式,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希望每所大學都能開設保護生物學課程”
一學期的課程結束後,潘教授更加堅定了要把這門課程在北理工珠海學院長期開設下去的想法。潘教授說,課程中無論討論對珍惜物種的保護還是自然保護,最終都將集中到新的倫理道德上,指向的是整個人類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大學都應該開設這樣一門保護生物學的課程。”
同時,他還給自己加碼了更重的擔子:“明年我和團隊要籌畫出版國內首部原創的《保護生物學》教材。”據瞭解,我國目前使用的該學科的教材均由翻譯外國教材而成,尚沒有一本以中國的自然環境為樣本、以我國生物保護實踐為案例的原創專著。該教材出版後也將填補這一空白。
潘教授還向北理珠的學生們發出邀請,希望有更多青年學生加入中心成立的志願者組織,共同參與珠江海域中華白海豚的科考、研究和保護。
“有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和我們一起共築保護生物的‘諾亞方舟’,這是我如今的最大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