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觀點:解開高考困局的鑰匙在大學(連載五)
前言: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制度中,高考扮演著“一考定終身”的關鍵角色。這道教育的總匣門,把所有求學壓力都堆到了高考之前的中小學階段。而資源投入更大、師資力量更強、制度建設更規範的大學,卻無法承擔其本應承擔的選拔和培養人才的責任。因此,將人才遴選的關卡從高考這一個點,延長到整個大學階段,或許是破解高考困局和資源錯配的鑰匙。
撰文 | 姚堯(華南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學院教授)
來源 | 《返樸》(微信ID:fanpu2019)
出品 | 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 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續上期)
四 提升大學的責任是破局的關鍵(2)
其次,有淘汰就應有相應補錄的機制。在現行規則下,一個學生高考失利後,除非複讀,他會把所有寶都壓到研究生考試上。與之相應的,各大名校為了招攬更多人才,每年還要“花式”開設各種夏令營。沒意願的占著坑、有意願的進不去,這是資源錯配。既然夏令營模式早已事實上存在,就應當規範化,比如對每個年級都開設,並拿出一定比例的名額,允許以學分共用、甚至學歷共用的方式,讓下一檔的優秀學生獲得上一檔高校的學習資源,甚至文憑。
有出有進、有上有下,使得學生進入大學才算正式邁出人才選拔漫長跑道的第一步。那麼這是否會導致大學生只關心GPA,失去開放學習的心態呢?其實,當代大學生面臨找工作壓力,即使沒有淘汰,卷GPA也很厲害。筆者認為,若能將競爭壓力後移,到大學才正式“開卷”,中小學就有機會實現分流,並適當增加興趣培養。
公允地講,要想成功拿到“清北複交”的文憑,在大學階段比同齡人付出更多努力,是理所應當的。筆者反對的是像衡水模式那樣,先在高中卷好了,再送來大學。因為高中生尚未成年,無法為自己人生的選擇負責,很多都是家長代替做的決定。大學生是成年人,有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權利和自由,當然也應承擔相應的壓力。
大學本身的制度建設也應同步跟進,比如課堂教學和考試的規範性和多樣性,教授的權力腐敗等,應由主管部門負責監督。大學的數量遠少於中學,教育部穿透式監管的難度更低,是容易做好的。
上述想法雖然一定程度上借鑒了美國模式,但有明顯區別。首先,並未削弱高考的重要性,筆者不贊成以前的自主招生模式,更不應通過捐贈等方式獲取入學資格。其次,通過全國一盤棋的方式,對淘汰和退出機制兜底,有助於減少改革帶來的陣痛。
五 結語
高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可能通過本文這幾千字講清楚。筆者認為,最核心的思路是要破解高考帶來的整個社會的“卷躺”二元化,一部分孩子在拼命卷,另一部分則完全躺平。既要降低內卷帶來的內耗,也要給躺平者前進的希望,核心就是減弱高考帶來的撕裂感。
大學則應當加強人文關懷,而不是將辛苦考來的學子當作工具和耗材。過去,大學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缺位,導致所有資源都擠到了科研這條同樣狹窄的賽道上。以本為本,正是要求大學重新回到以教學和選拔人才作為最終目的的正確軌道。
(全文完 )
新媒體 |司瑜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