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三教文化對監利縣民俗的影響(十七)

发布时间:2023/10/26 点击数:

姚維

摘  要

道為基、儒為柱、佛為梁,儒釋道三教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源泉。地處江漢平原腹地,荊楚中心地帶的監利縣(注: 監利縣屬於湖北省荊州市),受三教文化的薰陶已久,監利民眾歷來具有相容並蓄的心態,量周沙界的胸懷,心包太虛的思想,擅取各家之長,融會諸教之善。因此,民風淳厚,士多好學,民力耕織,崇禮讓,勤節儉。表現在孝道觀,教育觀,生死觀,婚姻觀,甚至滲透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由監利民風折射出三教文化對民眾陶冶的光輝。傳承和發展三教文化,有利於改善人心,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道德滋養,意義深遠。


(續上期 第三節 佛教的影響效果  二、地域佛化特色體現(1)) 


第三節 佛教的影響效果


二、地域佛化特色體現(2)


不但前人生死自在,而且今人亦能蕭灑了脫。在“座上珠履三千容”春申君,黃歇故里——監利縣黃歇鎮餘埠村的佛成寺,千禧年後出三位肉身菩薩,分別是果性上人及其弟子常杞法師與常德法師。常杞與常德晚年在章華寺常住,因此師兄弟倆真身供奉在章華寺。果性上人真身法相莊嚴,雙目炯炯,宛然如生,真身供奉在佛成寺本—上人的塔上。以出家人為表率,俗客弟子用功辦道,汪橋鎮陳集村一優婆夷,八十年代一聞佛法,即日中一食,常年忙於農活,挑擔挑水習以為常,年近七十仍然如此。鄰村一優婆塞,二十多年來不倒單,自敘一上座後,天就亮了。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果然如此。


當代監利盛行講《彌陀經》,偶爾也講《地藏經》,源於佛七與地藏七。《梁皇懺》的禮拜也很興盛。最受人歡迎的是放焰口。蘇子瞻的《焰口召請文》文人士子特別喜愛。《召請文》詞句精煉璀璨,恣肆汪洋,大氣磅礴,意境幽深,內容明白暢達,用典巧妙,信手拈來。文中召請的對象有前王后伯,英雄將帥,文臣宰輔,文人舉子,緇衣釋子,玄門道士,他鄉客旅,陣亡兵卒,血湖產難,冥頑悖逆,裙釵婦女,傷亡橫死之流,在這無遮施食法會中全部都召請前來接受法食;體現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普濟六道的菩薩精種。 短短的篇章,訴說人生無常,道出人世辛酸。世事沉浮,人生蒼桑,悲感交集。俗家弟子喜歡焰口,是由於那焰口九腔十八調唱誦清婉哀揚的梵唄,如同天籟之音。


每當坐台法師唱“近代先朝……”,下面群情激昂,接著老少男女和唱:“帝主尊榮位,勳戚候王,玉葉金枝貴……”,那些不識字的老人,由於對皇懺與焰口的喜愛,也認識了許多字,接受了法化。除此之外,是臨終助念團的興起。監中與監南各有一個念佛團,釋靜發法師來到因果寺後,學習東林寺,為大眾興建念佛團,實施臨終關懷,為即將往生之人得到五福之一——壽終考,起了增上緣作用。


屆時,先為即將住生之人開示,敘說極樂世界的種種妙好之處;厭離娑婆之苦,接著教導眷屬人等所應注意的事項,然後佛號聲響徹晝夜。至葬禮畢。有時,為重症患者受幽冥戒,回何亡者的冤親債主,離苦得樂。這樣做使臨終之人免受病苦折磨,順利地離世。


由上所述可知,監利民眾,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飽受法味,獲益良多。


第五章 結語


儒釋道三教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其置於人類共有精神財富的坐標系中,具有普世的文化意義。智慧的光芒穿透歷史的厚塵,思想的價值跨越時空的隧道,歷久彌新,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的寶庫,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如果丟失了傳承和發展,就等於割斷了精神命脈。喪失了精神家園,不能體現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稟賦。


以儒治國,以佛教民,以道祭祖,監利民眾從三教文化中尋找精氣神,汲取豐富的營養,滋長生命力和影響力。傳承三教文化,對監利當代人改善民心、繁榮經濟、和諧社會、任重道遠。(全文完)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