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拱北海關持續優化口岸營商環境 助推大灣區跨境物流再提速
(本報消息)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拱北海關立足粵港澳三地交匯的特殊區位,通過完善監管、優化服務、加大科技投入,進一步提升口岸通關效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物流鏈供應鏈安全、高效、暢通。2023年1-9月,拱北關區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與2017年相比分別壓縮84%和97%。
9月18日,一艘運載9.8萬噸南非進口鐵礦砂的馬紹爾群島船舶“禮贊”輪抵港,拱北海關所屬高欄海關關員實施“先放後檢”監管模式,從卸貨完成到允許提離僅1個多小時。
“先放後檢”監管模式實施後,實驗室檢測與通關放行由“串聯”改成“並聯”,相較于傳統監管方式下,貨物只有在完成現場檢驗檢疫及取制樣、實驗室檢測、出具證書和合格評定等環節後才能通關放行,“先放後檢”監管模式大大壓縮了通關時間,提升了貨物流通效率。
拱北海關積極推動關區企業“先放後檢”模式擴大應用,今年1-9月,拱北關區共檢驗進口能源資源類大宗商品近1500批、超2400萬噸,其中,採用“先放後檢”模式進口鐵礦174批、1076.88萬噸,同比分別增長7.41%、29.14%,平均驗放時長2.09天,與改革前相比壓縮79%以上。
9月15日,裝載著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香洲分公司出口的2500台空調和大批空調零部件的“橋洋838”貨船緩緩駛離珠海洪灣港。在到達深圳蛇口港後,該批貨物將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模式直接裝入國際航行船舶,運往土耳其、羅馬尼亞等國家。
“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模式依託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港口間資訊互聯互通、海關監管互認,讓珠海洪灣港、蛇口港這兩個分屬不同關區的港口“兩港如一港”。“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模式下,原本需要在2個港口間分別辦理轉關手續的貨物實現“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
據介紹,截至目前,拱北關區已開通珠海、中山港口到深圳蛇口、鹽田和廣州南沙港共計11條“組合港”航線,共計3萬餘標箱貨物通過此模式出口,實現不同港口的航線資源和堆場、貨源地優勢互補,推動大灣區港口資源要素優化整合。
今年上半年,拱北海關認真貫徹“三智”理念,對標海關總署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部署和海關優化營商環境16條措施,立足關區本土特色,出臺了28條富有針對性的措施,出真招、實招,著力做到“促暢通、降費用、強智慧、優服務、保安全”,不斷提升海關通關效能、優化通關體驗,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口岸營商環境。
編 輯 |李沁
新媒體 |爾雨林
審 校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