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三教文化對監利縣民俗的影響(十一)
(十一)
姚維
摘 要
道為基、儒為柱、佛為梁,儒釋道三教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源泉。地處江漢平原腹地,荊楚中心地帶的監利縣(注: 監利縣屬於湖北省荊州市),受三教文化的薰陶已久,監利民眾歷來具有相容並蓄的心態,量周沙界的胸懷,心包太虛的思想,擅取各家之長,融會諸教之善。因此,民風淳厚,士多好學,民力耕織,崇禮讓,勤節儉。表現在孝道觀,教育觀,生死觀,婚姻觀,甚至滲透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由監利民風折射出三教文化對民眾陶冶的光輝。傳承和發展三教文化,有利於改善人心,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道德滋養,意義深遠。
(續上期“第四章 三教文化對民俗的影響及結果 第一節儒教的影響結果 一、修身齊家之道(5))
二、 保國安邦之道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士子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監利民眾愛好和平,為禦外侮,不惜捐軀。《監利縣誌》載:“申包胥在吳入郢,胥求救於秦,七日七夜,哭不絕聲,秦乃救楚,卒複其國,及頒賞,胥不受。”可見為國泰民安,為復興祖國,不惜捨生忘死。
保家衛國的傳統深入民心。明末李自成起義,其部將張獻忠縱容軍隊為非,遭到監利民眾的迎頭痛擊。尤其是在抗日戰爭中,縣城廂鎮鎮長吳子光率警與進犯日本侵略軍四十師團6884聯縱隊展開殊死搏鬥,吳子光壯烈殉國,日寇深受重創,但對吳鎮長深表欽敬:“吾從上海進入中國,一路長驅直入,想不到在小小的縣城遭到如此頑強的抵抗!”
現在,在這和平的歲月,每年徵兵,少年子弟都踴躍報名應徵。因為“夫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忘戰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第二節 道教的影響程度
一、 濟世接引群生①
“近河之地濕,而近山之土燥者,以類相及也;高山出雲,丘阜生氣,四瀆東流,百川無西行者。”故教化如風之靡草。
道教在監利的發展,與其方便接引,權巧教化關係甚深。如:監中上清觀,監南城隍廟,暑月皆有施茶之舉,方便過往行人歇腳。南來北往者在茶棚歇息,彙集四面八方資訊,聽道人們侃侃而談:道在人宏己在修,善由我積福由天。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在俗之人,首先戒殺,推吾人惡死之心,巧行救濟;體天地好生之德,永戒殘殺,黃山谷《戒肉詩》雲: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本是一種性,只為別形軀,苦惱任他受,肥甘為我需。其次,攝心修持。因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今人出入以車,肥肉厚酒,鄭衛之聲,明眸皓齒,不亦樂乎。殊不知多飲傷神,貪色滅神,厚味昏神,飽食悶神,妄動亂神,多淫損神。所以要少言語以養內氣,寡色欲以養精氣,薄滋味以養血氣,咽津液以養髒氣;戒嗔以養肝氣,節飲食以養胃氣,勻胎息以養肺氣,少思慮以養腎氣,慎行藏以養神氣。當然,不能口裡聖賢,心理戈劍,言行不能相應,猶如畫餅充饑,望梅止渴,有何利益。
(未完待續。歡迎閱讀下一期“第四章 三教文化對民俗的影響及結果 第二節 道教的影響程度一、濟世接引群生②)
編 輯 |歐陽
新媒體 |李偉強
審 校 |東方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