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三教文化對監利縣民俗的影響(十)

发布时间:2022/09/02 点击数:

(十)


姚維

摘  要

道為基、儒為柱、佛為梁,儒釋道三教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源泉。地處江漢平原腹地,荊楚中心地帶的監利縣(注: 監利縣屬於湖北省荊州市),受三教文化的薰陶已久,監利民眾歷來具有相容並蓄的心態,量周沙界的胸懷,心包太虛的思想,擅取各家之長,融會諸教之善。因此,民風淳厚,士多好學,民力耕織,崇禮讓,勤節儉。表現在孝道觀,教育觀,生死觀,婚姻觀,甚至滲透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由監利民風折射出三教文化對民眾陶冶的光輝。傳承和發展三教文化,有利於改善人心,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道德滋養,意義深遠。


(續上期“第四章 三教文化對民俗的影響及結果 第一節儒教的影響結果 一、修身齊家之道(4))


第四章 三教文化對民俗的影響及結果


第一節 儒教的影響結果

一、 修身齊家之道(5)

據《監利縣誌》載:從明末至清同冶年間,所錄貞烈204人,節孝1058人,其中明末有18人,上述人中,“吳何氏吳自考妻二十九夫亡守節八十八年卒, 周杜氏諸生周在第妻二十夫亡守節六十一年”,守節時間有人長達88年、75年、65年不等;有未婚而夫夭折,終身守節,心無異志,祖孫一門三節:“劉張氏劉侃妻,淶水知縣張逢吉之女,年二十四而寡,撫遺孤,奉事公姑,孀處三十六年卒,侃婢姚氏年二十亦矢志不再適。氏孫十六而夭,聘羅氏未婚,聞訃投紑幾絕以救免,誓歸劉門,奉事寡姑無異志焉” ;有年少夫亡,家貧如洗,勇擔生活重擔,“潘陳氏,潘士珍妻,年二十七亡夫,遺一女甫八月、姑家貧,氏嘗挑野菜、乞米以奉姑,有時入城為富家賃舂磨,雖雷雨昏黑必歸。姑歿,自負土營葬,裡人憫其苦,助之成墳,後依婿以終。”;有面對強暴誓死不從,張章氏,張尚玉妻,年二十六夫亡。道光丁亥大水,挈子士培,士均覓食異地,遭賊脅,以鞭撲,且以刀斫,氏遍體皆赤血流霑衣,不從,賊釋之; 又有周熊氏,用伯寵妻,生二子,夫客死。氏年二十三,流賊之亂,長子被捕,次子方在繈褓,採藜雚茭菱以活。有豪欲乘亂強娶之,氏懷刀以防,遂止。守節六十餘年卒”; 有一旦結髮,即生死相從;“楊歐陽氏,楊君採妻。夫坐事謫戍邊,氏誓死從行,攜二子往。夫死,負骸骨,步行數千里,以二子歸。” 有報反哺之恩:“廖余氏,廖海若妻,夫亡,姑年逾六十,病不能起,割股療之,愈及老,齒牙脫落,哺以口者,二十條年未嘗稍懈。”; 又有割股療姑、割股療夫,妾割股療大婦者23人,如:“朱連氏,舉人朱先茂之妻,姑病,割右股療姑,旋愈;夫病亦然。子材哲中進士入翰林,官福建知府,屢受榮封,五世同堂,年九十四。” 有因姑病,姑歿為消災延壽,發願長齋終身……。


上述人等,節孝兩全,可敬可佩,可歌可泣。儒家思想在閨閣中伸展,“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孟子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乃謂之大丈夫。” “三軍可奪帥,夫不可奪志;”鴉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義。"也表現了仁者壽,從而展示了儒家文化的陶鑄,形成的人格魅力,不論外在環境變遷,心如止水,恪守信義,矢志不移。守淡泊,耐饑寒,逆順不退。鄭板橋的《竹》“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不愧是人中奇女子,閨閣偉丈夫。


《監利縣誌》雲:“天生聖人所以行其道也,建學立師所以闡其教也,教隆道亨,洋溢四海,則君臣父子豈非格致誠正以致于修、齊、治、平。”  


(未完待續。歡迎閱讀下一期“第四章 三教文化對民俗的影響及結果 第一節儒教的影響結果 二、保國安邦之道 )


新媒體編輯:李偉強

審核校對:東方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