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新古體感懷詩芻議

发布时间:2021/12/03 点击数:

編者按: 

湘南一叟老先生是一位資深的哲學研習學者。近期,老先生開始研究“新古體感懷詩”,並有一些作品。本期將老先生的“新古體感懷詩芻議”推薦給讀者,旨在可以碰撞出更多思想和藝術的火花。


湘南一叟

新古體感懷詩是從古體感懷詩脫胎而來的。我草創這種新的詩歌體裁是基於如下想法:


一.在古體詩和近體詩的比較中,我選擇古體詩,是因為面對近體詩的嚴格格律要求,我的現有知識很不般配,又已年過八旬,於是決定先從門檻低的古體詩進入,為的是不給活躍的思想加上籠頭,或將之關進籠子裡。但是,也不拒止、更不否定近體詩的任何一項格律要求,因為這正是它的所長。對待它的基本態度是用揚其長,防抑其短;


二.相對于舊古體感懷詩,我的新古體感懷詩之“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是在創作思路上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這是因為直到當今,無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的基本創作思路,仍是劉勰于《文心雕龍》中提出並為後世詩論家所普遍接受的觀點:“尋聲律而定墨”,“窺意象而運斤”。而且,他們還據此將詩歌創作分成意象性構造和音樂(聲律)性構造兩個部分。這顯然是詩歌創作上的二元論,與認同“審美意象”是藝術的本體,理應是詩歌創作上的一元論觀點,應該是不相容的。我認同詩歌創作的一元論,但發現其實可以將表面上對立的兩論統一起來:依據我概括出來的藝術品創構三步曲思路是:觀物取象,創造新形象〔即鄭板橋的“眼中之竹(象)”〕;以象喻(寓)意,形成 “藝術意象(境)” (即鄭氏的“胸中之竹”或 “心象”);借 “意象(境)” 抒情〔即用形式符號系統予以表達出來的情懷(不同的藝術形式所用的符號系統是不同的,如詩歌用的是具有格律性的語言系統,音樂用的是五線譜系統,等等。)〕,形成藝術品〔即鄭氏的 “手中之竹(象)”〕。對於中國近體詩的創作來說,它的那一套格律符號系統的構造,也就是二元論者所說的音樂(聲律)性構造的那一元,也是我概括出來的藝術品創構三步曲模型的第三步(即將 “胸中之竹” 轉化為 “手中之竹” 的那一步)要做的工作。這就表明二元論的第二元——音樂(聲律)性構造工作,原本就屬於意象性構造工作的一個部分——“象”的創構部分應該有的內容。於是,我國歷史上延續存在長達1500多年的詩歌創作上的二元論問題,就這樣被“輕描述淡寫”地破解。


同理,這一理性認識成果,同樣可以用到近體詩上。


其二,從感懷詩的角度觀之,古代的感懷詩一般是抒發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等負面、消極方面的感情。我宣導的感懷詩提倡抒發正面、積極方面的感情。


我之所以自戀上並推介這種體裁的詩,是因為:1.它的題材廣泛,特別適合我們這些有幾十年不平凡經歷和豐富閱歷,且有空閒,情感尚豐盛的退休老人。而且,當今世界還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我們的國家又處於民族大復興的時代,能夠引發感興的人、物、事、時,幾乎是隨處隨時可遇;2.這種新古體感懷詩體裁清規戒律少,容易學會,還容易立杆見影。我已年滿八十三歲,過去從未正式寫過詩,更談不上在報刊上發表。但自從北京遷來蘇州吳中定居後,僅在兩月內,居然寫出七首新古體感懷詩,還在報紙上公開發表了其中三首,這不就是我親身體驗的有說服力的例證嗎?3.這類詩要求感情真摯,不假雕琢,信口而成。正是基於此,詩人往往是興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佳句冒出,從而既能讓自已也能讓他人獲得不同程度的精神享受。

2021.11.10 于江蘇吳中


金雞湖畔桂花林流連吟 


湖畔一桂林,花味溢四鄰。

晨曦添光彩,蜂蝶增親情。

波浪載香去,仙子*披彩臨。

情侶迷忘返,姑蘇盡仙境!


*游林時,正好見到一隻白鷺飛臨,頗似白衣仙子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