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三教文化對監利縣民俗的影響(七)

发布时间:2022/06/11 点击数:

姚維


摘  要

道為基、儒為柱、佛為梁,儒釋道三教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源泉。地處江漢平原腹地,荊楚中心地帶的監利縣(注: 監利縣屬於湖北省荊州市),受三教文化的薰陶已久,監利民眾歷來具有相容並蓄的心態,量周沙界的胸懷,心包太虛的思想,擅取各家之長,融會諸教之善。因此,民風淳厚,士多好學,民力耕織,崇禮讓,勤節儉。表現在孝道觀,教育觀,生死觀,婚姻觀,甚至滲透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由監利民風折射出三教文化對民眾陶冶的光輝。傳承和發展三教文化,有利於改善人心,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道德滋養,意義深遠。


(續上期“第三章 三教文化對民俗的影響發展)


第四章 三教文化對民俗的影響及結果


第一節儒教的影響結果


一、修身齊家之道(2)

與孝道相伴而生的悌道亦步亦趨,“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監利歷代有五世同堂,四世同堂甚為平常,據謝少青口述整理:建國前夕,監南北謝村有一謝姓人家,雖貧,但五十七口人在一口大鍋吃飯,兄弟伯叔父子俱不分家,且妯娌和睦,家門整肅。其高祖,曾祖每每訓誨後人:“福之興莫不本乎家室,道之衰莫不始乎囷內。家門和順,雖饔飱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父子和而家不敗,夫婦和而家道興,兄弟和而家不分,鄉黨和而爭訟息;反之,家門不和鄰里欺,夫妻不和奴婢欺,天氣不和寒暑倂,人氣不和疣贅生,地氣不和塠阜出。不然皇帝的金鸞寶殿為什麼叫做“太和殿”,文武群臣議事探討名“中和殿”,後妃起居之地名“保和殿”,要保持一團和氣,惟恐有蕭牆之禍。父行其慈,子竭其善,兄良弟順,事親有道。總之,一家之計在於和,家和萬事興。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於家邦,終於四海,家道正而天下順,”子孫聞言,誠惶誠恐,敦倫盡份,其家盡享天倫之樂。


建國後,直至今天,監中監南有很多人家,父子兄弟依然椿萱並茂,棠棣齊芳。如監中朱河鎮楊氏家族四個兒子四世同堂;監南橋市鎮任茂勝、任茂政等人家中多個兒子,同吃一鍋飯,其樂融融,其家皆為儒者,又或信佛、或傳道。可見三教文化的影響融入監利民眾的精神骨髓之中,才會有如此孝悌之象。


儒教文化的影響滲透在民俗中:立春之日,親朋會飲,啖春餅、生菜,謂之“春台席”,有“曾點氣象”之遺風;元日門前插松柏樹枝,男女盛服,少長敘拜,親友相賀;上元佳節各家各戶食糯米湯圓,也有吃米團子,大街小巷有舞龍燈,玩彩蓮船,玩蚌殼精;人流如潮,大家最欣賞彩蓮船上和扮蚌殼精那嫵媚婀娜,身著古裝的女子;端午節在大門兩側懸菖蒲、紫蘇,插艾蒿,室內燃燒雄黃蚊香,用蚊香上的雄黃粉抹在小孩耳根後以示避邪,屆時吃包子、棕子、雞蛋、劃龍舟等,“晴日炎蒸白晝長,楚天平眺正蒼茫,忠魂自悲自三戶,浩氣孤行演八荒……” 士女靚裝豔服坐台以觀之。女孩頭戴梔子花,手提五彩線絡網袋,裡面裝有雞蛋、或鹽蛋、或皮蛋,另加一朵梔子花,饋贈同輩、好友;八月中秋,全家團聚拜月、祭月,祭畢,分食月餅,如果有人外出,必須切下一塊留著,表示團圓。除夕中午,全家備治菜肴豐盛的家宴“團年”,稱之“吃年飯”,要關上大門,以示“聚寶”。飯前燒香點燭,祭祀祖先,家家戶戶貼春聯。


在監南農民播稻種時,農戶主人必須打“荷包蛋”吃了後去下種,意為稻穀長得“顆粒飽滿”;下秧田那天,主人要起早,帶上三支香和三片冥錢紙(不燒燃),插在秧田邊祭天,祈求天賜豐收年景。秋收登場後,為慶祝五穀豐登,風調雨順,不少村莊請道士誦經祈福禳災,名曰:“打醮”。 感謝天地,此舉包含了儒道二教文化的內涵: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


(未完待續。歡迎閱讀下一期“第四章 三教文化對民俗的影響及結果 第一節 儒教的影響結果 一、修身齊家之道(3))


返回第一期

上一期連載六

一期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