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三教文化對監利縣民俗的影響(一)

发布时间:2021/10/27 点击数:

(姚 維)


摘  要

道為基、儒為柱、佛為梁,儒釋道三教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源泉。地處江漢平原腹地,荊楚中心地帶的監利縣(编者注:監利縣屬於湖北省荊州市),受三教文化的薰陶已久,監利民眾歷來具有兼容並蓄的心態,量周沙界的胸懷,心包太虛的思想,擅取各家之長,融會諸教之善。因此,民風淳厚,士多好學,民力耕織,崇禮讓,勤節儉。表現在孝道觀,教育觀,生死觀,婚姻觀,甚至滲透於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由監利民風折射出三教文化對民眾陶冶的光輝。傳承和發展三教文化,有利於改善人心,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道德滋養,意義深遠。


第一章 緒論

監利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南臨長江,東襟洪湖,北依潛江,西接江陵,地處古雲夢澤,境內地勢平緩,河渠縱橫,塘堰湖泊星羅棋佈。監利古名州陵、華容等稱謂。三教文化先後傳入監利時間不一。儒教和道教在戰國時傳入,佛教晚於其後,據記載,南北朝承聖元年(BC552年)邑人智顗(智者大師)于江陵長沙寺受戒,後成為天臺宗開宗祖師。


三教中尤以儒教最為盛行,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統治者以國學之禮奠定了儒家的地位,後歷朝開科取士皆以儒為範,佛教次之,道教雖不及儒佛,但影響亦大。緣由監利最大道觀——護國山祖師廟,為武當山下院,供奉玄武大帝,其傳尊父孝母影響遍及婦孺。三教文化在監利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其傳播方式、傳播人群、傳播速度匪夷所思。這種融倫理、道德、教育于一體的深厚文化積澱,隨著歲月的斗轉星移,家教的耳需目染,是其他文化與之難以匹敵。


監利縣從地域上有監北、監中、監南之分,然而三教文化的影響是一致的。其表現形式則通過民俗展示。雖然漢族有既定的傳統節日和民俗(例如清明祭祖,端午祀屈原等);但監利民俗的獨特之處與特定地域,衍生出獨特的文化,使得其對鬼神的敬重與祭祀,別具一格。監利古為雲夢大澤,地多卑濕,故巫神並行。《史記》中太史公曰:“楚人好神鬼。”屈原在《楚辭》裡提到的“湘君”,“湘夫人”,在監利民俗祀奉基地為“壇”,大抵一個村莊以姓氏或居住地差異分別有三至四個壇。每年臘月二十六日之前,壇中“放兵”,第二年正月初六日,壇中“收兵”,以祈神靈護國佑民。《左傳》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三教在中元節于寺廟宮觀薦亡,鐘聲徹夜不息,祭祀是監利民俗經常性又非常重要的一項。


民歌是民俗的又一重要表現方式。《詩經》中的“風”正是人們日常生活勞作中多層面的體現,監利民歌貫穿於婚喪嫁娶中,如“哭嫁歌”與“打喪鼓”,其內容皆為三教文化通俗而又精煉的表現。這就是三教文化傳播深入人心,對民俗影響的獨特之處。


本文從回眸歷史,正視現在,展望未來,特定地域,人文表現、影響效果等諸方面著眼,涵蓋全面,主次分明地闡述三教文化對監利民俗的影響,展示這一區域內宗教,教育,歷史,倫理等方面的風貌。


(未完待續。歡迎閱讀下一期“第二章 三教文化在監利的傳入 第一節 儒教始入、第二節 佛教初來”。)


下一期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