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導報】拱北海關應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 為基層減負增效
(本報消息)只需輕輕一掃碼,品牌、型號、規格等商品信息隨即集中跳出,耗時只需兩三秒,這是拱北海關旅檢查驗物品錄入的一個現場鏡頭。“以前主要靠關員手工錄入,不僅效率低,影響旅客通關時間,忙起來還容易錄錯,給後續執法環節帶來不便。”拱北海關科技處政務信息化科副科長王桂芬說。
這一變化主要得益於拱北海關在開展科技人員跟班作業活動中,聚焦業務一線痛點、難點、堵點問題,通過應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下稱RPA),讓一大批“小機器人”跑起來,切實為基層一線減負增效。
搭建數據溝通橋樑
當前,海關大力開展信息系統整合工作,但是數據聯通和共用難以在短期內一蹴而就,基層關員在開展業務時往往需要同時打開多個系統,進行數據查詢、相互比對。對此,拱北海關科技人員把著力點聚焦在消除數據堵點上。“我們探索利用RPA技術幫助關員便捷地將不同業務系統、不同業務流程的數據關聯起來,建立數據溝通的橋樑。”王桂芬說。
在打擊治理“水客”走私專項行動期間,拱北海關科技處通過開發RPA“查驗小助手”,實現旅通系統業務流程和本關大數據池的聯動,當關員查驗旅客證件時,“查驗小助手”自動調取旅客有關資訊,為關員處置提供輔助支援,強化“水客”打擊精准度。
又如,旅檢查驗物品錄入也是一項量大繁瑣、規範性要求高的工作,拱北海關科技處通過開發“錄入小助手”,建立本地商品數據庫與旅通系統前端錄入的橋樑,關員掃描商品條碼就能自動提取和填寫商品信息,有效減少關員錄入工作量,大幅提升查驗處置效率。
提升資料治理效能
數據包表處理耗時耗力,這也是海關基層工作的一大痛點。但在王桂芬看來,數據包表整理往往有明確的業務規則和邏輯,這恰好給RPA提供了用武之地。
新冠肺炎疫情之初,拱北海關人事部門需每日對各部門單位報送的數據包表進行拆分、拼接、匯總、統計,工作量大、時效性要求高。拱北海關科技處開發的“數據包表小助手”上線後,可自動將各部門單位報送的報表進行數據提取和匯總,按既定的統計口徑、計算方式和輸出範本,自動計算各類指標,迅速生成所需統計報表,有效提高工作質效。
“同樣的思路也可應用在食品監管、商品檢驗等業務統計上,根據業務職能部門的需要,基於各隸屬海關上報的業務報表,自動計算生成各維度統計指標及圖表,使死數據變成活數據,單點數據匯成態勢數據,進一步提升職能部門數據分析和應用能力。”王桂芬說。
減少機械重複勞動
基層工作往往存在許多規則確定、高度重複的信息系統操作任務,不僅耗費人力,還容易出現錯漏。“RPA善於模擬人類用戶的行為,可以不知疲倦、精確地執行固定的操作,從而使關員從機械重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機器代人、減負增效。”王桂芬說。
比如,某信息化應用系統平臺功能點多達276項,基層海關開展業務監控時需按業務領域逐項調取系統監控消息,不僅耗時費力,而且容易導致預警提示處理不及時、甚至漏處理等情況。依託RPA開發的“監控小助手”能替代關員定時自動提取監控消息,並打包發送給相關人員,使關員從繁瑣、機械的消息調閱工作中解放出來,專注於異常處置。“監控小助手”上線後深受基層海關歡迎,據測算全年可替代人工開展監控約2.4萬次,以每次人工需要5分鐘計算,可累計節省約2000小時的工作時間。
“這些助手就像一個個‘小機器人’,穿梭于無形的數據通道之間,全年無休、源源不斷地釋放著生產力,給基層一線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王桂芬最後說。
記者:江小林
新媒體編輯:李偉強
審核校對:東方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