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城市革命 - 破解擁堵和房價困局:弄清城市到底因何而建?(一)

发布时间:2021/04/18 点击数:

編者按:

本報【百家爭鳴】欄目將陸續刊載一些領域精英,以及青年学者的文章,旨在為与讀者們分享及傳播各個領域更多的信息與思想精髓。本期转載的是周小平先生的文章《城市革命 - 破解擁堵和房價困局:弄清城市到底因何而建?》周小平,知名網絡作家、互聯網資深職業經理人,作家、時評人。第十二屆全國青聯委員、團中央青少年媒體協會常務理事。代表作品有知名博文《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美國對華文化冷戰的九大絕招》等。阅读本文完整内容请掃描二維碼進入官網。


作者:周小平

來源:平局(zg5201949)


導讀:今天的密集型大城市建設其實是為工廠(或公司)的需求量身訂造的,而不是根據人的生活需求打造的。因此工廠(或公司)才是城市的主人,人不過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所必須的附屬品而已。


城市是一種人類定居點的建設模式,而定居點的建設模式則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決定的,當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生變化時,定居點的建設模式也必然隨之發生深刻的變化。


很少有人意識到,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城市建設其實已經嚴重落後於時代。更少有人知道的最關鍵一點是:今天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城市,都是基於19世紀工業革命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需求而建設,換句話說今天全世界全部密集型大都市,其建設理念依然是根據200多年前的產業需求,這實在是太落後了。


在農耕文明時代,中國雖然有一些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城市,但實際上人們的居住方式主要是以村落為單位,非常均衡均勻地星羅棋佈在所有可以耕種的土地附近。為什麼當時會形成這樣星羅棋佈的鄉村呢?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決定。在農耕文明時代,人們最需要的資源就是可耕種的土地,而土地就是星羅棋佈地廣泛分佈在全國各地,因此人類的主要定居點也就必然隨著土地的星羅棋佈而星羅棋佈。


同理,比如北方遊牧民族就沒有發展出星羅棋佈的村落式定居點,遊牧民族一般是逐水草而居,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水草資源,但由於水草資源會隨著季節的變化和牲畜的啃食而發生週期性的枯竭,因此當地人就必須隨著資源的枯竭而不斷轉移到新的水草豐茂之所。所以遊牧民族就形成了以“可移動帳篷”為主要定居點的居住模式,其特點就是可以隨時遷移隨時搬家。


那麼,今天的人口密集程度超高的大型城市和蜂窩狀的高層建築又是怎麼形成的呢?這主要是工業革命開啟之後形成的。從19世紀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各類由機器驅動的工廠就開始興建起來,人類進入了一個生產力極大提高的時代。土地和水草都不再是最稀缺的資源,工廠才是。和同樣面積的草地、耕地相比起來,工廠的產能是土地和草地的無數倍,也就是說同樣面積的土地,工廠能養活的人更多,給參與勞動者的回報也就更多。


我們今天覺得當時英國工廠裡的人生活很慘,他們是很慘,可為什麼他們也不願意回到故鄉去放牧或耕地呢?因為回去當農奴更慘!


工業革命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各類工廠不斷開設,工廠的生產和銷售自然也就需要雇傭更多的勞動力和工人,因此人們很快就意識到,必須要集中居住在工廠附近,才能更好地滿足這種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如果還是像過去一樣星羅棋佈地居住在很遙遠的地方,或者背著帳篷逐水草而居的話,那到工廠打工獲得報酬的交通成本就會高到可怕。因此,工業革命之後才催生了密集型大城市建設需求。


蜂窩狀的高層建築可以在同樣的面積下盡可能地塞入更多人,密集的高樓紮堆建設可以使得工廠(或寫字樓)附近能夠盡可能地容納更多工人居住,工業化的效率使得人們必須選擇更高效率的居住模式。所以我們看到今天的城市,實際上就是為滿足工廠(或公司)的需求而建設的,它一開始就不是為了人類的居住改善本身而建設,與其說大型城市是人類的定居點,倒不如說大型城市是工廠(或公司)的聚集點,人類只不過是為了維持這些工廠(或公司)運轉的附屬品。

(未完待续)


返回本文首頁

上一期(一)

下一期(二)